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探路科教深度融合,他们打造“特区中的试验田”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1-08-23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刘波 姜珊

“这种机制给予课题组长人财物管理与使用的充分自主权、拥有独立实验室,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开展工作,独立申请科研项目和管理团队,最大限度激发了科研活力。”

8月23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以下简称“山一大”)唐华教授畅谈了自己转换身份后的感受。唐华原属于该校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免疫学研究所,在施行课题组长负责制(PI制)之后,他第一时间舍弃身份,加入该校医学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并在年初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

在山东省,乃至在国内教育界,山一大被视为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和科教融合的产物。2018年底,教育部批复同意整合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等资源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并于次年2月正式成立,同时保留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牌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任首任校(院)长。

如果说在科教融合的大趋势下,新成立的山一大带有“特区”属性,肩负先行先试重任;那么,科创中心则被视为该校体制机制改革走向深入的“试验田”。

 探路科教深度融合,他们打造“特区中的试验田”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生在做实验。科技日报记者王延斌

环境也是生产力:海内外高端人才在这里没有陌生感

PI制,以“充分放权,配套相对独立的学术、人事、财务权限”为核心。记者了解到,山一大打造的科创中心,全面推行国际通行的PI制和配套年薪制、考核制,无论是外引人才,还是内培人才,在科创中心都被“一视同仁”,以解决不同体制和新旧人才政策的衔接问题。

科研环境对于科研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诞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山一大党委书记韩金祥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环境也是生产力。我们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淡化科研行政色彩,营造‘海外高端人才没有陌生感’的科研环境,实现‘培育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多出一流成果’的目标。”

新模式催生出新气象。

目前,该中心已经有46位领军、拔尖人才签约入驻,其中既有从国内外引进的优秀人才,也有通过新机制转换身份后的现有人才,各附属医院同样共享中心资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山一大,类似的“特区”并不少见。

去年,山一大在刚刚成立不久的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划出一片“管理特区”,公开招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担任院长,试点实施理事会治理下的院长负责制。

上述制度以“充分赋权”为核心。除了任命党委书记外,校(院)不干预学院日常工作,副院长由院长提名,只在合同期限内按照约定进行考核,因此学术带头人可以心无旁骛搞科研。他们在资金使用上实行“经费包干”,额度以下经费支出由院长签字即可,额度以上交理事会审议通过,科研项目运转效率更高。

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搞科研,让新引进的院长于长斌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山一大搞科研,与在国外没两样!”

改革产生动力:进入“ESI全球前1%”仅仅是开始

改革,激发了科研人员的能动性。

去年1月21日,山一大史卫峰教授团队开始新冠病毒研究,除夕也没有离开实验室。受疫情影响无法叫外卖,团队成员们啃了一个多星期的饼干、火腿肠,最终将成果推上了国际权威杂志《当代生物学》,有力地驳斥了“新冠病毒人造论”,对于驳斥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无端指责提供了有力佐证。

科教融合的创新还体现在平台的打造上。

他们与山东省医保局合作共建全国首个医疗保障学院,成立全国第一个实验动物学院,成立预防医学科学学院等五个科教融合新学院。

这些新平台具备了明显的“后发优势”。

比如,山一大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共建的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由山东省疾控中心和山一大相关学科、专业资源融合而成,实行专业技术人员互聘,领导班子相互兼任,真正让疾病防控人员能上讲台,教师能到基层一线做防治。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