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他们守护着首都的“防疫大门”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3-03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郭晶 罗国金

“我的每一个成长都离不开急诊科这个团队。如果大疫来临,却不能和他们站在一起,我会后悔一辈子!”2月27日,坐在科技日报记者面前,护师田琳数次哽咽。

田琳,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聘用护士,按合同今年1月底到期。她原本利用春节倒休提前回老家看看,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接到全科停止休假通知的她,当天赶回北京并投入战斗。采访中,她说的最多的就是急诊科这个团队,说的最多的就是他们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点点滴滴。

他们守护着首都的“防疫大门”

查房。刘钰

从1月22日确诊第一例感染患者后,这个团队日夜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即便是确诊病例一降再降,他们也没有松上一口气。

“解放军总医院承担着首都地区疫情防控的重要职责。守住北京的‘防疫大门’,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该科主任黎檀实说。

科学救援,不打无准备之仗

“主任,这个病人肺部有阴影。”

“马上采取措施隔离,启动紧急预案!”

1月21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发热门诊检测出第一个疑似病例。黎檀实果断下达命令——全科人员停止休假,22号全部返程回岗。随后,这名患者被确诊。

一切都是那么地从容不迫,井然有序。

“发热门诊是遏制疫情的第一道防线,是最重要的关卡。2003年,北京的第一例非典患者就是在我们这儿发现的。”急诊科护士长潘菲说。

不打无准备之仗,科学救援,是最基本的要求。

这些年,他们牵头开展“战术战伤救治技术与标准体系研究”军队重大创新项目的科学研究,形成了新型卫勤保障体制和模式,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同时,他们也历经了抗击非典、甲流、腺病毒等重大疫情任务的摔打和磨炼。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快、疑似病人多,这时为满足战时大批量伤员救治的研究成果派上了用场。

早在1月14日,作为全国知名灾难救援专家的黎檀实,凭借着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深厚的专业造诣,就开始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和成熟的救治模式,为医院制订疫情预案、准备病房。

“战时传染病防控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方向,对此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处置方案和操作规程,军队医疗力量要首当其冲。”黎檀实说,“直觉告诉我们,这肯定是场硬仗恶战,容不得半点闪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他们守护着首都的“防疫大门”

发热门诊查房交流。 田琳摄

守好大门,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

军令如山!

接到去发热门诊支援的命令后,医生翟永志迅速退掉回老家的车票,将两个孩子送上火车,把患渐冻人病的母亲托付给家人,就投入到救治一线。心外科医生冯泽坤回家路上接到支援发热门诊的命令后,立即改签了最早的航班回到北京。

休假人员全部按时归队,准备回家的全部退票,这些“最美逆行者”立即投入战“疫”!

“急诊科每天就诊患者近千人,要从中筛查出新冠肺炎患者,拼的就是医护人员的细心和专注。”护士长肖红菊介绍,很多人为了节省时间,就偷偷穿上纸尿裤。

但光细心和专注还不够,几乎每天,黎檀实都会提醒大家,“不怕真阳性,就怕假阴性。做核酸检测、拍CT、看胸片,每个环节不但不能马虎,有时还不能完全相信仪器,还得从临床经验来断定。”

还记得他们确诊的第一例患者,来这里之前已辗转多家医院检查,结果都是阴性。在这里,他们反复会诊评估,判断这位患者必须隔离。实际上,面对如此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每一个选择都是在成长之后做出来的,没有试验就没有标准。

“疫情筛查绝不能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哪怕遗漏一例,也会对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急诊科副主任陈威说。

他们守护着首都的“防疫大门”

排查诊断。李悠 摄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