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1+ ”模式,企业复工复产跑出“加速度”
余磊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各行各业生产经营进入“冰冻”。如何加速复工复产,把失去的损失“抢回来”,保障产业和经济健康发展?这是摆在各级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3月3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无锡市采访欣闻:
无锡自2020年2月24日24时起,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再加上连续多日的零增长,新冠肺炎疫情情况已稳定。
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顺利开工,全市重点企业已全面实现复工复产,工业生产产能已恢复至正常水平的90%。
这标志着无锡已超前走出疫情的“寒冬”,迎来了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春天”。那么,无锡是如何守住疫情防控“大门”,突破疫情的“冰冻”,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让一座城市快速恢复生机?
江苏阳光集团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工作。
现代信息“硬技术”,加速“警格+网格”融合
“困难都是暂时的,疫情总会过去,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前疫情防控仍处于胶着对垒状态,我们等不起,更是慢不得。”无锡市委书记黄钦在重点园区调研中说,我们要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疫”,大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提升防控能力,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保障全市社会经济稳定运行。”
科学预判疫情,果断应对问题,借力现代信息技术,加速“警格+网格”融合,守住疫情防控“无锡大门”,确保企业复工复产。这是无锡探索出的一条成功经验。
记者了解到,疫情发生以来,为切实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无锡精准施策,采取“警格+网格”双网融合,推广应用“锡康码”,强化联勤联控,多方密切协作配合,逐一重点摸底排查,全力服务保障复工复产和群众出行安全。
无锡锡山区企业包机接外地员工“回家”。
“无锡在充分发挥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优势的同时,强化信息化与大数据对网格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有效提高了各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对网格疫情防控的调度指挥效能。”无锡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刘必权说,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及建立网格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引导网格员实现精准排查,及时上传报送各类信息,为早发现、早隔离,以及阻断传播,争取了宝贵时间。
思路决定出路。无锡高新区仅工业企业就有7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22家,是全市疫情防控的重点。春节后,面对企业员工返工高潮到来,他们将“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贯穿于防疫工作方方面面,从疫情排查到防疫宣传,从人员管控到复工复产,既能为疫情防控提供大数据支撑、掌握人员动态,也能精准确获取企业信息,使复工复产各项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现在,无锡高新区还用上无人机,把语音录制好,在居民小区等地进行空中巡回广播,每次播报1个小时,将最新防疫政策和知识,传递给居民群众。无人机用于防疫宣传,既避免了近距离接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更是覆盖面广、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增加了宣传的维度和力度。
“接下来,我们还将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大数据、网格化手段,进一步精准匹配本地企业与各类人才的供需,助力加速企业复工复产。”无锡高新区科技局相关领导说。
自2月21日起,无锡为巩固前期疫情防控战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用“锡康码”。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只需用手机登录“无锡公安微警务”微信公众号—“锡康码申领”,如实填写相关信息,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个人专属的“锡康码”,可在手机中保存,亦可打印成纸质码。生成结果为“绿码”的,可在全市适用范围内扫码通行;生成结果为“红码”的,需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应每天自助健康申报,满足解除条件后转为“绿码”。
“目前正在加速“锡康码”的推广使用,推动落实精准防控、动态管控措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刘必权说,下一步,我们将总结推广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形成的成果、机制、经验,进一步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深化“警格+网格”融合建设,推动建立专职网格员智能化队伍,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打好政策“组合拳”,精准解企业“卡脖子”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