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曼青院士:海南社管平台建设对“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落地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没有当前对各类风险‘管得住’的能力,就没有自贸港日后开放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是海南省党委政府在推进自贸港建设过程中常提的一句话。
如何应对自贸港建设对社会治理领域带来的风险与挑战?面对这一课题,海南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应运而生。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海南省公安厅,了解到海南省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简称海南社管平台)已初步投入实战化运行,可通过多种高科技手段综合利用,实现24小时对打击走私、海上救援等预警处置。
构建三道防控圈、织密防护网
走进海南省社管平台综合楼核心区域,是专业化的信息中心机房和视野开阔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中央区域巨型显示屏和办公自动化设备,360度无死角监控,几十海里外往来船只直接实时显示在大屏上。“一切尽收眼底,无所遁形”是海南社管平台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海南省社管平台建设是自贸区(港)建设十二项制度创新的“一号工程”。在推进平台建设过程中,海南省围绕人员、车辆、船舶、低慢小飞行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监管要素,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最领先理念、最先进技术、最前沿标准、最经济成本推动社管平台建设。”海南省委政法委副秘书长朱东海介绍,社管平台集成各方面先进技术,是中国唯一服务于自贸港的信息化平台,通过极简、无感、快速的防控手段,保障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快速、正常流动。
目前海南社管平台采取遥感卫星、雷达、AA、S基站、北斗、人脸识别、光电等多种前端感知手段,汇聚全省各相关厅局企业数据资源,对全省船舶、车辆、飞行器、货物、人员等要素开展监管。持续掌握全城宏观态势,并开展大数据分析,形成了近海、岸线、岛内三道防控圈。
海南省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工作人员进行演示操作。王祝华 摄
抗击疫情,经历第一次“大考”
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十四亿人的工作和生活,给整个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抗击疫情也成为检验海南社管平台实战能力的第一次“大考”。
海南社管平台研发团队迅速制定基于时空大数据分析的疫情防控专项工作方案,研制上线密切接触者查询、“车辆疫查清”等专项服务,增加入户采集、疫情上报等多个模块。在疫情严峻时期,研发团队深入确诊病例社区一线开展调研勘察及公安某型设备部署测试,每日新增数据近40万条,在此基础上配合公安机关基于大数据开展重点区域场所态势分析、同行分析、轨迹回溯等防疫数据分析工作,上报卫健委指导健康排查及流行病学调查,通过科技力量切实赋能防疫工作。
此外,海南社管平台通过开发社管App,组织相关单位通过App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疫情期间,研发团队第一时间完成“一网畅行”复工复产大数据系统模块在社管App上线应用,社区管理“小管家”、站点检查“小战士”、企业管理“小帮手”、学校管理“小班长”等功能模块在海南省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着力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的未来在物联、数联和众联,在于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据应用。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信息化专班专家组组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海南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是通过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这样一个网络信息体系将“人、机、物”等要素互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一个社会管理的赛博空间,为自贸港建设服务,这对国家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落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记者了解到,海南社管平台已形成“上下融接、横向贯通”的信息体系,上接国家各部委、下接海南各市县,横向贯通各委办厅局,平台通过整合全省社管资源,构建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管理—服务—支撑”一体化联合信息环境,形成一个协同、共享与赋能的枢纽平台,各政府部门在社管平台联合信息环境的体系赋能下承担各自业务领域的流程再造与业务闭环,形成党政军警民联动的自贸港社会管理业务架构体系,实现对自贸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的全面管控与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