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强则国强——北大援鄂90后青年党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本报记者 李钊
科技日报记者 李钊
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
3月10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武汉一线,充分肯定了医务人员在此次疫情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两位“90后”临时党支部书记王奔和吴超同志深受鼓舞,于3月11日代表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34名“90后”党员给习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了“90后”一线人员不怕苦、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心,一定会脚踏实地,以坚定的信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在这场抗疫斗争关键阶段,站好最后一班岗,打赢疫情歼灭战,贡献“90后”的青春力量!
作为这封信的主笔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第4临时党支部书记,北医三院骨科王奔激动地表示,感谢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医疗队员的关怀,大家一定认真学习领悟回信精神,在前线发挥“90后”的全部能量,坚定的打好这场疫情的阻击战。
这次疫情,无数“90后”、“00后”的年轻人奋战在前线,写这封信的最初用意,就是想向总书记和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汇报前线“90后”的工作和青春风采,传达出属于新时代“90后”自己的声音。
王奔表示,重要的不是“几零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够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服务,才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途径。目前到了战“疫”最后的关键时刻,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前线发挥好“90后”年轻人的冲劲和闯劲,起到年轻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前辈们一起,和武汉人民一起,打好最后的战役,争取最大的胜利,贡献属于我们的青春力量。
另一名主笔吴超是北医三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目前担任第2临时党支部书记。他说,总书记的回信和鼓励让自己感到非常激动。作为一名“90后”党员,自2月7日驰援武汉以来,他一直被周围的队友感动着,见证着在这场抗疫战争中“90后”党员,以舍生忘死的行动,践行入党的初心与誓言。
王雅亭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师,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临时党总支青年委员,兼任临时团支部书记。她说,在抗疫一线,护士们感受到身边老党员的模范力量,积极提交入党申请书。在工作和生活中,青年护理党员率先垂范,在各方面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严格管理病房,完善工作制度;重点关注危重病人,开展俯卧位通气;强调文化内涵,延续“三米阳光”护理文化理念,给病人带去温暖与关系。青年团员同志作为医疗队“90后”的主力军,临时团支部在临时党总支和上级团组织领导下发挥团员主观能动性,从后勤物资分发到临床小创新都可以见到“90后”青年团员身影。
王雅亭表示,总书记的回信是对“90后”团体的肯定,在武汉抗击疫情的过程中,“90后”这些年轻的医护人员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昨天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经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
北大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心血管内科的金汉就是一名“90后”党员,他说,“习总书记的回信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作为一名“90后”的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一位医务工作者,金汉表示,当国家面临重大疫情时,理应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儿科护士李嘉茵表示,习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希望”。作为一名在武汉援鄂期间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支队伍里的新兵,她感到格外荣幸!记得在几天前,习总书记考察完武汉后说的一句话:“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作为最早的一批“90后”,援鄂这段经历应该是李嘉茵30岁最好的一份礼物,“它让我更好的学会独立,学会担当,学会感恩,学会理解与包容,让我更好的成长,也许我还有许多的不足,但是援鄂生活势必是我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护士吴文芳作为第一批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于1月26日抵达武汉。看到了总书记给医疗队“90后”党员的回信,吴文芳倍感鼓舞与振奋,她表示能用自己所学专业为国家和人民贡献一份力量感到非常自豪。在援鄂过程中,被武汉人民的感恩之心所感动,也看到各行各业人都在为打赢这场保卫战默默付出着,“90后”应发挥抗疫主力军的作用,为打赢这场保卫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战役前线,党旗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