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产学研“云对接”火爆,抛出“绣球”近800个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3周10场专题对接,180位主题嘉宾分享交流,47家海内外高校院所,100余家参会龙头企业,1884人次参会交流……
3月18日至4月3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工作阵地搬到“云上”,密集举办了十场细分专业领域的线上对接,以促进江苏产研院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与国内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对接交流,意外“搅动一江春水”,十场“云端盛会”场场火爆。
据初步统计,十场云对接发布技术需求和待合作项目近800项,已在谈并形成初步合作意向的项目30余个。
这十场对接,涵盖了包括金属材料及加工、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医疗器械、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智能制造、通讯与网络、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精密加工、光电显示与传感在内的十大细分领域。
对接活动之前,江苏产研院先充分摸清各专业研究所和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的对接意愿和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第一时间向各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和学会组织等发出邀约,各场对接会的专属微信群也迅速建立起来。
“简直一呼百应,上百人的群一下子建立起来,而且不断有人通过其他参与者的自发宣传加入进来,雪球越滚越大。”活动的具体负责人庄韦表示。
“我们不是要拉一个临时群,而是希望构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校所企合作共赢、线上线下结合的‘需求VS供给’体系,一个新的阵地、抓手,实现更活跃、更深、更广的合作共赢。”江苏产研院院长助理郜军说。
3月25日,蹇锡高院士远程参加高分子及复合材料专场。江苏产研院供图
大连理工大学的蹇锡高院士是高分子领域“泰斗级”人物,听说江苏产研院在组织这样一系列的“云对接”,他颇有兴致地进入会议室,全程视频参与,几个小时认真从头听到尾。
“一场线上会议,能在短时间内把这么多高分子材料的专家学者聚集到一起,很了不起,我听了也很受启发。”会议中,蹇锡高院士表示。
大连理工大学是江苏产研院“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的首批签约高校之一。此次对接会,大连理工大学组织了相关优势学科的60多位老师积极参与,对大连理工江苏研究院副总经理贾永涛而言,此次对接大大增强了大工与江苏合作的热情和期待,“很多专家在这些系列对接会中找到了技术需求和技术合作方,对我们大工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方向优化也带来了很多新的信息和资源。我们拿出一个苹果,换来了更多苹果。”
“线下走访10个企业,可能需要5天甚至更久。但通过线上对接,可在短时间内完成高效对接,实现各方优质资源的碰撞。”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曹国剑表示,会后,院里已经陆续收到不少私信。“因为群里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很容易get到合作点,沟通非常高效,相信未来合作也会水到渠成。”
受疫情影响,远在大洋彼岸的南工大张帆教授特意提前录制好视频参加线上对接会,介绍南工大人工智能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江苏产研院供图
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此次对接会除了高校、专业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之外,也吸引了不少全省各地新型研发机构、行业协会的参与。
南京节能环保产业协会就是其中的踊跃参与者。该协会主要协助政府部门开展节能环保工作,发挥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金融机构之间节能环保政、产、学、研、商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南京科润是工业介质的领军品牌,JITRI-科润联合创新中心主任助理钟碧娅表示,公司一直在寻找油液现场监测系统方面的合作,这次通过省产研院组织的云对接与上海交大顾剑锋老师团队建立了联系,双方“一拍即合”,准备组织公司的技术人员和顾教授课题组的研究生组成立项目联合攻关小组,尽快啃下这块“硬骨头”。
直到4月3日,最后一场线上对接会告一段落,这十个微信群的成员数每天都还在增加,各群总人数已近2000人次,并且都是各细分领域的精准受众,“云端”热度不降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