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2019年网络诈骗人均损失24549元,专家提醒警惕网络诈骗陷阱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4-16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其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进行网络诈骗的孳生地。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收到网络诈骗举报15505例,人均损失为24549元。在电信网络诈骗的受骗人中,男性占51.41%,女性占48.59%,男性受骗人略高于女性。其中,受骗人群年龄段集中在青年段(90后)与中年段,占受骗人群的93.67%,特别是青年年龄段被骗人群最多(占比63.34%)。

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5周年之际,作为国内社交平台探探旗下的互联网研究机构,探探研究院发布了互联网防骗指南,提示公众:诈骗分子们的手段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往往就是两步,首先煞费苦心包装自己,取得信任后再根据被害人特点以不同策略“引君入瓮”。

煞费苦心包装自己

虚构“高富帅”“白富美”形象:为了认识更多的陌生人,骗子们会大量注册社交平台账号,并从网上购买或下载大量素人靓照、豪车名表、旅途随拍、高端美食等图片,通过这些内容能够得到大家心理上的初步认同,从而为下一步诈骗提供机会。

提前“养号”,假戏真做:泛社交平台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认识的机会,按照使用频率和习惯,大部分朋友更愿意在常用社交平台进行深入沟通。一是方便交流;二是通过常用的社交平台,观察一下这个未曾谋面的“朋友”的朋友圈是否靠谱。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骗子们已经掌握了人们的心理,他会提前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将这个常用社交平台的的账号粉饰一番,让它与其他平台展示的人设进行统一,使人们卸掉第二层防备。

“量身定制”引君入瓮

冒充官方以及网络赌博平台等都成为骗子们常用手段,通常在取得被害人信任后,骗子们会根据认识被害人的渠道、被害人的喜好或弱点等采取不同策略,从而实现谋取非法所得的目的。

疫情期间,防疫物资成为不法分子的“主打产品”:疫情期间,骗子们会通过各种群组联系对口罩、额温枪、消毒水有需求的网民,通过转发自己有大量物资的假图片、交易记录、购买渠道、产品合格证书等内容,获取被害人的信任,骗取钱财。据统计,疫情期间口罩诈骗案件,占比 88.3%;售卖额温枪诈骗,占比 6.3%。

冒充正规平台,“李鬼”雪中送炭,“李逵”浑然不知:在急需一笔资金应急时,一位号称某正规贷款平台的工作人员“雪中送炭”,给你发来一个APP安装包,名字、图标跟你了解的正规平台一模一样,这时你就可能掉入了骗子的陷阱。在“李鬼”的指导下,你完成了注册、需求提交,对方会以各种借口,让你打来一笔“保证金”,从而确保你有能力偿还。在一步一步的诱导下,被害人的保证金就落入了“李鬼”的口袋,而“李逵”作为正规平台却浑然不知,“李鬼”也在得手后下落不明。

因此,专家建议,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上,国家有要求,平台尽责任,用户有防范,才能从源头上铲除滋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土壤,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多发高发势头。首先,平台要主动打击不法账号,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其次,用户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防人之心不可无,在网络社交平台,“高颜值”可能只是“海市蜃楼”,一定要擦亮双眼,用更多的方式,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了解对方的真实背景,不断提高防范意识。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