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到2022》:提升硬实力 北京冬奥期待绽放
进入2021年,搜狐体育视频节目《从2008-2022》奥运访谈开播,第四期节目是从2008到2022之冬奥、传递梦想火炬。搜狐体育资深记者郭健对话体坛周报副总编曹亚旗和中新网体育部总监卢岩。那么,他们究竟都发表了什么观点呢?
2006年冬奥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第一轮比赛后名列第二的韩晓鹏第二跳做出了难度系数为4.175的动作,最终以250.77分获得冠军。
韩晓鹏这一金为中国体育实现三大突破。首先这是中国首枚冬奥自由式滑雪金牌,而韩晓鹏也成为中国首位男子冬奥冠军,最重要的意义,这是中国首枚雪上项目金牌。韩晓鹏也因此被任命为该届冬奥会闭幕式上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中新网体育部总监卢岩说:“像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这种技巧类的项目的冠军是非常难的。06年都灵冬奥会时,我参加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刚刚参加工作一年,当时金牌之后,带我的老师大声高喊,觉得就像百米破了纪录一样,我也很奇怪?值得的吗?值得这么激动?但是我的老师跟我说,这个事是中国史上的第一枚金牌,雪上的金牌还是第一次。从06年之后,我们在雪上技巧都取得了一些好成绩,包括女子选手,从平昌冬奥会。我们的运动员,身材比较娇小,比较灵活,柔韧度比较好,空中的艺术表现力,实际上也非常能征服裁判。
“第二个,咱们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实际上对咱们的这个天资,他有起到一个增值,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中国的这个相关的项目,实际上从专业开始立项的时候就没有闭门造车。刘佳宇,当时拿了一枚银牌,他算是三朝元老了,然后跟记者打招呼,接受外国媒体采访,包括这个官方转播商的采访,他用英语能够很流利的介绍。面部表情也非常轻松,这么一个状态,所以这个应该就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过程,实际上他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也在说,他自己完成这个项目的训练,然后参加比赛,实际上也是享受这个项目,为什么说能够做到这么轻松?这么惬意呢?因为这个项目,它是一个文化属性很强的项目,文化属性很强,就是技术水平毋庸置疑的,第二,各方面的保障需要做的很好,第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全世界从事这个项目的人不是很多。这个圈子里面可能就是这些人,包括运动员,包括教练员,这包括裁判官员,非常熟悉的话,他作为一个国际化很强的运动员,包括蔡雨桐,都能够很流利的用英文去接受采访,这样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这个运动员很熟悉裁判,裁判对运动员也熟悉,那么从你的动作,从你的每一个细节,实际上裁判在自己的内心里,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但是实际上裁判多少还是会有一些主观的印象。所以,这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它不一定的优势项目,但是应该算是潜在的优势项目,所以四次银牌之后,到了北京冬奥会,可以换换颜色了。”
中国冰雪运动跨界跨项选材的目的,就是为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取得佳绩,同时跨界跨项选材给许多夏季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打开了另一片天空,给了他们另一种选择。
体坛周报副总编曹亚旗说:“这只能说有帮助,但是真正转到另外一个项目之后,这些项目本身的技术特点是需要你去重新开始,从零开始,这就是我们经常会说的,从小要打好田径基础。很多运动项目上的一个技巧,技巧的本身对于中国人或者对于亚洲运动来说,技巧的优势似乎是天生的。绝对在力量和绝对速度,我们可能欠缺,但在这种技巧性上,艺术表现上,我们不见得就弱很多。所以,滑雪空中技巧是我们具有一定优势的一个项目。随着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我们储备的可能在这个项目上不止一两个人才。可能是三四个人都具备冲击金牌奖牌的水平,我都有可能会在某一次奥运会比赛中取得一次爆发。”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决赛中,王濛以1分29秒夺得金牌,成为中国首位单届冬奥会获得三枚金牌的选手,这也是她个人的第四枚冬奥会金牌,中国队也包揽了本届冬奥会的短道速滑女子项目全部四枚金牌。
体坛周报副总编曹亚旗说:“我们可以先不说争金夺银,这些比较高端的项目,2010年之前我印象很深的,在备战,因为我们要知道还有一个大背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那个周期内,其实所有的中国体育队都有更高的梦想,更高的追求,获得各方面的关注也是最多的。当时女子冰球队,虽然球队在温哥华冬奥会成绩不理想,温柔滑的时候表现不是特别让人满意,但是之前我们在世界上是非常好的,而且当时我们有很多的机会出国比赛,跟高水平的队伍,那么比关门训练要好多了。如果你是一个绝对的速度之类的,那你训练中打到这种水平就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有一些对抗性,这种技巧,你要面临发挥,面对裁判打分,你如果不通过比赛加强裁判对你的印象分,不通过实战来增强你对抗能力,我觉得是取得了什么成绩的。当时,女子冰球只是一个例子,我们很多的运动队都是在积极备战,冰壶,当时也是隐藏的冠军,都是在那种大背景下,我们在很多的项目中开始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