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无明显症状极易被忽视:哪些信号提示你有风险
近些年来,“糖尿病前期”呈现高发势头,可是“糖前”的症状让人根本难以察觉,那些被“偷袭”的人,如果不能早发现、早控制,很有可能拖成真正的“糖尿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吴静提醒,“糖前”十分隐匿,超重肥胖、40岁以上、有相关病史或各类高危人群要尽早接受筛查,尽可能通过均衡膳食、保持运动的非药物方式远离糖尿病。
如何定义糖尿病前期?是进红退绿的黄灯区
“糖尿病前期可以说是一个黄灯区,通过及时的干预退一步是绿灯,但是如果没有引起重视,往前一步就进了糖尿病的红灯大门。”吴静介绍,“糖尿病前期”是指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在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血糖值比血糖正常者高,但并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前期”有着严格的界定。《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简称《共识》)提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 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 (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不正常了,在6.1mmol/L到7.0mmol/L之间,但是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正常,小于7.8mmol/L;糖耐量异常是指空腹血糖正常,但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升高,处于7.8mmol/L到11.1mmol/L之间;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可以作为判断糖尿病前期的指标,当HbA1c在5.7到6.5之间,也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
以上三种情况,如果有任何一个符合,就说明糖尿病的帽子就在你头顶悬着,每天都有可能落下来,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人群作为糖尿病的“后备军”,是糖尿病预防的重点对象。但是,由于糖尿病没有明显症状表现,很难被察觉,极易被人们忽视。
5%~10%“糖前”可能进展为糖尿病
相比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有着更为庞大的群体。2015至2017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按照ADA 2018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糖尿病前期人群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增高。
我国的著名大庆研究表明,如不进行干预,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变进展为糖尿病,其中空腹血糖偏高和糖耐量异常数值都偏高的,未来发生糖尿病的几率大增。
尤其是糖耐量异常人群,因为胰岛素抵抗导致空腹及餐后胰岛素需求都很旺盛,β细胞功能容易衰竭,因此也更容易进展为糖尿病。而仅表现为空腹血糖偏高的人群的发病几率较小。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不明原因体重减少),但很多人在确诊时,并没有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有些反而出现了看似与糖尿病毫无关系的症状。糖尿病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餐前低血糖:糖尿病前期患者容易出现餐前低血糖现象,表现为在中餐或者晚餐前出现饥饿、出汗、手抖等现象,进食后缓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胰岛素高峰延迟,导致在餐前血糖已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仍然很高,因此出现低血糖反应。
皮肤干燥、瘙痒:这种皮肤干燥不等同于秋冬季节的皮肤干燥,糖尿病前期即使涂抹身体乳等保湿产品,也没办法缓解干燥的皮肤问题,此时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
视力下降:一些糖尿病患者眼睛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
手脚麻木:4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现手足麻木,肢端感觉减退或消失;有些人会感觉走路时就像踏在棉花上一样。当出现原因不明的肢端麻木时,不能忽视了检查血糖及尿糖的情况。
伤口不易愈合:伤口不易愈合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而且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加之高血糖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阴道炎症等,久难痊愈。
全身无力:由于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组织大量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会导致患者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一般的疲惫在充分休息后就能恢复正常,而糖尿病早期的乏力疲惫,即使充分休息后也不会缓解,要控制病情后才能改善。
速来自测 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