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方阵锁定“30·60目标” 国有六大银行绿
随着碳排放期货的即将加入,绿色金融的队伍会更加丰富,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金融衍生品、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将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乘数效应实现“30·60目标”。
绿色金融照亮“30·60目标”
资本市场要做好排头兵
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居世界第一位,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发展绿色金融主要目的是通过市场化调节手段,推动资本更多布局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推广符合绿色认证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引导各类经济主体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庞超然说:“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下,亟须大量社会资金投资到减排、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领域,绿色金融可以弥补投资供需缺口,有效管理投资收益和风险,鼓励更多企业开发绿色低碳项目,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相关产业,实现依靠市场化手段完成经济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目标。”
2019年初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2020年5月份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研究建广州期货交易所,以及开展碳排放、外汇试点。
2020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其中就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在业内被称为“30·60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就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定,绿色金融已先期出发,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储备了大量的金融资源。
央行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十大重点工作之三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银保监会也强调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
在银行信贷领域,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此外,我国是全球唯一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国家。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试验区绿色项目库入库项目总数超过2800个,绿色项目累计投资超1.89万亿元。
在资本市场层面,上市公司环保监管,支持绿色企业上市,发展绿色公司债券市场,加快绿色指数产品开发创新,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这些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兴业证券固定收益业务总部副总经理王静静称,从实践中看,绿色债券相较于普通债券具有“多、快、好、省”四方面优势:一是融资需求大,二是审核效率高,三是提升声誉,四是融资成本低。
这从一些上市公司的回答中可见一斑:山东钢铁表示,发行绿色公司债券可充分利用国家绿色环保政策,契合国家的绿色发展理念,同时相比其他融资方式,融资额度高,利率相对低,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清源股份称,由于绿色债券在审核方面比较迅速,而且比普通债券利率低,所以公司特申请发行绿色债券而非普通债。
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是绿色金融“方阵”的“排头兵”。据估算,未来30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在百万亿元以上,也可能达到数百万亿元。因此,直接融资将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一极,空间巨大。
当前,为实现“30·60目标”,各相关部门正在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
国有六大银行
绿色信贷平均占比7.5%
“目前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已经超过了11万亿元人民币,从总量来看绿色信贷发展可喜可贺,但还有不少商业银行特别是区域性的银行,需要普及绿色金融相关技能,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尤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绿色信贷常被称为可持续融资或环境融资,是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提出的一项信贷政策,它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和促进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将生态环境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策之中,扭转企业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模式,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