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路径清晰 养老金投资规模持
2021年刚开局一个多月,投资端改革已多次被监管层点题。
2月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聚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重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一是不断壮大市场买方力量;二是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1月28日召开的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上也提到,“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路径越来越清晰,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机制正在完善。
养老金:
投资规模持续攀升
压舱石效果显现
支持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入市成为今年监管部门工作的重点。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企业年金规模快速增长,加之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健全,积极通过适当方式进入资本市场,作为重要的长期资金,不仅实现较好收益,也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压舱石。
1月26日,人社部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基金投资运营工作稳步推进,所有省份均启动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合同规模1.24万亿元,到账金额1.05万亿元。
对比前两年的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底,累计有17个省区市委托投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8580亿元,已经到账的资金达到6050亿元;截至2019年底,有22个省区签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委托总金额达到10930亿元。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在持续推进,规模逐步攀升。
人社部也于2020年12月30日调整了年金基金投资范围,规定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40%,投资比例上限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现有年金市场规模测算,本次权益比例上限的提高,理论上将为资本市场带来3000亿元增量资金。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监管层10天内已2次公开发声鼓励养老金入市。1月28日,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加大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2月5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
“养老金入市,将给资本市场带来显著的增量资金,加大市场活跃度。”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下一步推动养老金入市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对权益类投资比例上限加以优化;另一方面可以从行业投资的中长期理念加以引导。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5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18.1%。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十分突出,我国居民养老的持续性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壮大个人养老金市场,是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关键补充甚至是补位。”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养老金属于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三支柱,尚处于发展初期,发展空间很大。个人养老金的入市,一方面是养老金作为财富管理业务的天然要求,它可以扩充投资渠道、增加中长期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也可以作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可以起到在中长期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
陈雳表示,个人养老金作为国内的重要社会保障基础,也要发挥其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公募基金作为市场投资的手段方向之一,可以协助实现养老金的保值目标。
谈及推动优化第三支柱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具体举措,陶金认为,当前个人商业养老金试点包括了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其中,养老目标基金试点不断扩大,运行平稳,已发行的产品收益都为正,但也发现部分养老目标基金并不受市场所广泛欢迎。鉴于良好的发展趋势以及日益扩大的需求,在养老目标基金的发行主体资格、产品类型等方面,都可以在试点基础上合理补充,以解决部分产品不受市场欢迎等问题。当然由于养老金的安全性质,对发行主体和产品投资策略的宏观、微观上的监管把控必须比其他产品更加严格。
那么,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将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陶金表示,个人养老金作为长线资金进入股市,有利于增加股市流动性,推广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短期看,公募基金应该会有序吸收这些资金,增量资金进入市场不会一蹴而就。长期来看对中国资本市场可持续稳健发展有利。
险资和银行理财资金:
在促进提升权益投资
比例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