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火箭军上尉的“建模思维”
火箭军某旅上尉参谋刘美君有一个“绝活”:他的眼睛像一把无形的尺,看到一个实物,能很快还原出这一物体的三维模型。
在军校学习期间,刘美君参加过全国建模大赛,又利用建模获得发明专利。此后,“建模思维”便深深地影响着他。
在刘美君的世界里,“建模”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装备器材,也可以是学习、训练、管理,甚至人生。
从点到线,从面到体,建模需要一步步来,工作学习亦如此
夜深人静,刘美君怎么也睡不着。此时此刻,他心中装着两件大事——
一件是该旅正在开展的实装专业技术比武考核。作为组织者和主考官,刘美君除了要思考“考什么”“怎么考”,还要筹划如何做好考核的“下篇文章”。
另一件是刘美君远在老家的妻子已怀有9个月身孕,随时可能临产。不管多忙,刘美君每天都会与妻子通个电话,嘘寒问暖,提醒她按时产检。
刘美君所在部队驻地,与妻子何翀相隔几千公里。两人相识5年,聚少离多。每天利用点滴时间通个电话,成为两人的幸福时刻。
何翀是高中语文老师。对她而言,上课是家常便饭。然而,何翀想不到,20分钟的课,刘美君试讲了20多遍是什么感受。
那年,刘美君代表所在部队,参加火箭军专业技术军官教练员大比武。
刘美君左手捧着空气,右手掌心向内指向左手上方,好似产品发布会的主讲人。他眼神发亮,时而环视台下,时而扫过手上不存在的部件实物……
台下,并没有观众。
一遍又一遍打磨,刘美君早已记不清练习的次数,只为在大赛中呈现最佳状态。一堂20分钟的课,刘美君给自己定的误差范围是:前后不超过15秒。
两个星期后,台下不再空荡。与刘美君同台“打擂”的,大多是高级工程师或营主官。刘美君将实物讲解、静态展示、动画演示融为一体,节奏紧凑、内容翔实。
授课结束,6位评委起身为刘美君鼓掌。
从点到线,从面到体,建模需要一步步来,工作学习亦如此。“埋头干事,莫问前程。”这是刘美君的人生格言,也是他躬身走过的路。
那年,部队面临装备换型,没装备、没教材、没教员。刘美君主动请缨,担任新型装备“种子队伍”先期培训教员。他自己编写教材,承担授课任务,带着第一批“种子选手”连续奋战,培养出该旅新型装备第一批操作号手。
看着自己精心培育的“种子”渐渐发芽,散落到各基层连队发挥“酵母”作用,刘美君心中涌出一股暖流。
不久,部队迎来新装备。刘美君激动得无以言表,连撕开装备上的保护膜时,都格外小心。
担任副连长那年,刘美君所在分队迎来首次新型装备实弹发射任务。在远处山坡上,刘美君望着自己和战友亲手测试过的导弹腾空而起,直刺苍穹,在湛蓝的天空留下壮美弹道。
那地动山摇的力量,刘美君一直铭记在心。导弹精准命中目标那一刻,刘美君真切感到:“成为大国长剑的执剑人,多么令人自豪!”
三维建模是个不断修正完善的动态过程,提升能力、追求卓越也没有止境
加完班,看到营区路灯散发的光晕,刘美君常常想起多年前下晚自习回家时,母亲为自己留的那盏灯。
那年,一张二等功喜报送进刘美君家里。在一片敲锣打鼓声中,刘美君的母亲喜极而泣:“娃出息了,就是总也不回家!”
一切似乎没变,只是母亲那双擦拭“光荣之家”牌匾的手又苍老了些。中学时,刘美君也曾迷上电脑游戏。为了不让母亲操心,他下狠心把电脑“大卸八块”,主机、音箱、鼠标、键盘全部拆下,装进泡沫箱里,外面再套一层纸箱,裹上几层胶布。这样一来,每次他想玩的时候又嫌“开箱”麻烦,逼着自己专心学习。
那时,母亲每天往刘美君的房间送一把核桃、一杯牛奶。刘美君至今仍不清楚,母亲送来的核桃是用什么工具敲开的,竟然每一块都非常完整。
母亲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刘美君就是她的希望。这种希望同样感染着刘美君,让他遇到任何困难时,心中都有坚定的信念。
上军校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美君了解到“三维建模”在未来战场应用、武器装备模型构建等方面有很大作用。于是,他报名参加了“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建模创新大赛。
刘美君的勤奋让教员吕秋娟印象深刻。一有时间,刘美君就拿着画图板绘图,然后请她指导。从简单图形到复合图形,他趴在电脑前反复练习,节假日也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