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我在朱日和当排爆兵
大漠深处,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黄沙漫天,狂风大作。
这里,处在全军实战化训练前沿,每年都要组织多场重大演习活动。
训练基地里自然环境复杂,有时炮弹击中目标后,没有满足引信的起爆条件,就会产生一定比例的未爆弹。这些未爆弹种类杂、散布广,爆炸当量大,给参演部队官兵生命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那一年,第81集团军某旅工兵连临危受命,抽调专业骨干成立“党员排爆队”,专门负责清除场区里的未爆弹。
这些年,“党员排爆队”排爆兵们直面生死考验,为服务练兵备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相比于演训场上的红方和蓝方,这群年轻官兵并非光彩夺目的主角,但也在默默无闻地发光发热。今天,让我们走近排爆兵,感受他们的成长与梦想。
我在朱日和当排爆兵
■解放军报记者 程 雪 通讯员 杨鹏飞 王子祥 吴 超
大漠深处,未爆弹起爆瞬间。
“我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排爆兵了”
茫茫草原,风沙越来越大。一枚未爆弹斜插在沙砾里,弹体的一半已经被风沙掩盖。
不远处,“党员排爆队”排爆兵杜康一步步向着这枚未爆弹走来。弓身趴在未爆弹前,杜康小心翼翼地铲掉未爆弹外围的土壤。未爆弹的引信部分全部被掩埋,轻微的震动都有可能触发引信。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长时间的专注和沉重的排爆服,让杜康的体能消耗得非常快。头盔里,汗水顺着他的脑门往下流。同一时刻,其他队员的心也都悬了起来:“怎么样?有没有危险?”
40分钟后,在战友们紧张、关切的注视中,杜康缓缓起身,拧动点火器,成功排除这枚未爆弹。
今年,是杜康加入“党员排爆队”的第5年。如今,他已经成为排爆队的一名主排爆手。
起初,杜康加入排爆队的动机,并没有那么纯粹。新兵下连没多久,他听老班长说连队有一支“党员排爆队”,专门负责搜排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的未爆弹。再仔细一打听,听说年底表彰时,排爆队里的好几名队员都获得了立功受奖表彰,这更让他心生向往。
在入党并晋升军士的那一年,杜康如愿加入排爆队。但杜康很快知道,成为一名合格的排爆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与未爆弹的第一次接触,杜康至今难忘。
那天,杜康跟着老班长来到排爆场。远远看到插在土里的未爆弹残体,杜康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它会突然爆炸。
沙土旁,老班长埋好雷管准备引爆,杜康躲在掩体后缩成一团,下意识地堵上耳朵、闭上眼,心里直扑腾,一心就想着任务结束快点回去。
与未爆弹的第一次接触,让杜康看到了排爆场上老班长从容不迫的样子,也让他意识到,自己距离成为一名真正的排爆兵还有很远的距离。
从排爆场回来后,杜康一头扎进了学习室。为了尽快熟悉各种不同类型的未爆弹,他把各种弹体结构图装订成册,做成卡片装在身上,利用各种空闲时间拿出来背记。
掌握理论知识只是第一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排爆兵,必须经过实践的考验。
模拟训练室内,为了能够接近真正排爆的感觉,杜康不知进行了多少次模拟训练。刚开始时,他的手只要一接触雷管炸药,就会控制不住地发抖。
这种不受控制的发抖,对于一名排爆兵来说是致命的。在实际排爆过程中,排爆兵们一般通过在未爆弹旁边放置炸药,引爆炸药使冲击波启动未爆弹引信,从而引爆未爆弹。为了保证未爆弹能够被精准引爆,炸药放置的位置与未爆弹的距离不能超过1厘米。
排爆场上的1厘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距离?排爆兵高嘉辉告诉记者,“根据他的经验,那是一种似接非接的感觉,非常接近,但其实还有一点点距离。”
为了让手不再发抖,练习前,杜康在每个手指上都绑上皮筋。模拟训练场上,他闭着眼睛装药块、雷管、顺导线,再摸无数遍起爆器按钮,定位置、找感觉。
终于,经过1年多努力,杜康通过了所有考核,迎来了他第一次独立排爆的机会。
“3、2、1,起爆!”随着一声巨响,杜康如释重负,“我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排爆兵了。”
第81集团军某旅工兵连排爆兵高嘉辉正在排除未爆弹。
“那是我最崇高的使命”
即便身经百战,排爆兵也不能拍着胸脯保证:自己每次都能从排爆场安全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