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轨通信星座蓄势待发 中国版“星链”如何加速?
本报记者 贾丽
低轨卫星通信产业逐渐被视为拉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通信基建成为大势所趋。我国商业航天公司也正成为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低轨卫星通信带动千亿元产业规模。根据GSMA的数据,到2025年,低轨卫星通信产业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全球卫星通信收入规模将达到数百亿美元。
从带宽的角度来看,低轨卫星又可以分为低轨宽带互联网卫星和低轨窄带物联网卫星。“天启星座”是如今国内低轨窄带通信卫星的代表。其能在较短时间内对分散于全球的卫星终端进行数据采集、传输等,广泛应用于应急通信救援、环境环保及气象监测等领域,并可用于手机直连卫星、卫星穿戴设备等个人消费级应用。伴随着我国航天和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低轨卫星发射成本持续降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和低轨窄带卫星物联网联合更有利于加快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构建更庞大的商业航天版图。
中国版“星链”也正在加速崛起。据了解,中国已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交了布局1.3万颗低轨卫星的申请。同时,中国的低轨窄带物联网星座也正在搭建中。低轨物联网星座成为民营企业角逐商业航天的重要机会。
官方信息显示,“天启星座”计划是由国内商业航天民营企业国电高科推出,计划于2024年完成部署运营由38颗卫星和若干地面站组成的“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目前已发射完成21颗,从而为物联网相关行业用户及“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提供覆盖全球、准实时的低轨卫星物联网数据服务,构建天地一体的低轨卫星物联网生态系统。
“天启星座”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组成,可为用户提供低成本的卫星通信服务,目前已应用于电网、智慧农业、石油管道等8大行业16个领域。据了解,“天启星座”的手机直连等基础电信消费级应用也在跟电信运营商开展深度合作。
鉴于低轨道卫星战略地位凸显,在国内政策、技术和市场多重利好因素驱动下,中国版“星链”该如何加速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相关部门及企业除了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大投资,加速低空轨道卫星发射,争取更多的空间资源,更应该以“星网”国家队主导卫星互联网,民营企业主导卫星物联网,互相配合、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和地基移动通信网、地基物联网、北斗等的融合,为低轨道通信卫星的发展创造新的优势,打开低轨卫星通导遥一体化广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