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榜初:践行甜柿推广路,实现农民致富梦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通讯员 贾兴焕 杨莹莹 王舒琦
既有苹果的脆、梨的水,还有哈密瓜的香甜,你肯定想不到这会是柿子。没错,这就是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专家龚榜初研究员10几年的研究成果——‘太秋’甜柿。因其味道独特、果形好、丰产稳定等特点,‘太秋’甜柿入选“2018年度中国最受关注的水果品种10强,并成为国家重点推广的优质山地果树。
2020年5月,龚榜初随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在广西罗城指导甜柿栽培。
目前,‘太秋’甜柿在浙江甜柿示范基地售价为每市斤25—35元,7到10年盛果期的‘太秋’甜柿亩产可达2000公斤以上,亩产收入可达8—10万元。随着‘太秋’甜柿在江西、云南、广西及浙江欠发达地区等广泛推广种植,并取得显著成效。龚榜初相信,这种优良水果将成为我国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又一“金果果”。
攻克技术难关,实现新品种推广
说起柿子,有着35年育种和栽培技术经验的龚榜初就来了劲头。龚榜初介绍说,柿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涩柿,一类是甜柿,前者要去涩后才能食用,后者则可直接食用。国内的柿子99%属于涩柿。甜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国内种植的,目前栽植面积不大,全国甜柿种植面积约30万亩。
2019年9月,龚榜初在江西省25个贫困县技术骨干培训班的现场教学中,为代表们讲解兴国县分水村3年生甜柿示范园栽培技术。
龚榜初说,制约甜柿新品种推广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适的砧木。甜柿对砧木要求甚严,与我国常用的‘君迁子’等许多砧木嫁接不亲和,致使甜柿品种嫁接出苗不成功或挂果后死掉,给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破解甜柿砧木的技术难关,龚榜初带领团队经过20多年试验研究,从50多个砧木类型中成功筛选出‘亚林柿砧6号’等4个甜柿广亲和性砧木,率先攻克了国内甜柿引种60多年来的嫁接砧木技术难关,并获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龚榜初说,与国内目前种植的普通甜柿比,“太秋”甜柿糖度达到14%—21%,果实重达300克—400克,富含多种氨基酸、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这也是甜柿为什么具有“苹果的脆、梨的水分、哈密瓜的香甜”的重要原因。
位于浙江富阳的李荣富家庭农场,场主李荣富10多年前种下的10亩‘太秋’甜柿现已进入丰产期,每亩达到2000公斤的好产量。按平均价每斤25元测算,10亩甜柿产值可达近百万元。李荣富成为第一个尝到优质甜柿新品种带来实惠的人。因品质和效益好,近年来,李荣富又种了110亩。
科技帮扶,让好柿在贫困山区落地开花
‘太秋’甜柿的成功推广,让龚榜初更加坚定了要让成果在贫困山区落地开花,带领农民走上致富路的决心。
广西恭城、平乐县有40多万亩柿子,面积产量居全国前列,柿子是当地支柱产业和贫困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2012年,当地大面积柿林发生了顶腐病,柿子落果严重,柿农年损失高达30%以上,柿农和行业主管部门心急如焚。
龚榜初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带领团队成员,顶着酷暑深入到广西恭城、平乐调查取样,对当地40多个柿园进行挖土壤、取果实、叶片等取样工作,并进行调查和分析。由于是第一次发生此类情况,为了查清原由,龚榜初带领团队还到陕西、山西、云南等柿产区进行调查取样和防治试验,并请教国内同行及日本、巴西等国际领域柿子研究方面的专家。经过分析并结合诱导试验,最终得出发病原因是由于缺钙素所致。专家随即提出了配方施肥等相关防治措施。通过与当地农技部门合作进行防控技术培训和推广,相关技术覆盖区域达到90%,辐射面积达25万亩以上,近3年顶腐病仅零星发生,发病率从30%降低到3%以下,显著提高了当地柿子的产量和效益,同时增加了贫困山区农民收入。
2012年8月,龚榜初与云南保山农技人员探讨柿生理性病害。
广西罗城、贵州独山是国家林草局定点扶贫县。龚榜初承担了两地甜柿良种高效栽培示范任务。为了实现早出效益的目标,龚榜初选用了广受市场欢迎的良种‘太秋’甜柿,直接从浙江调运大规格容器苗,并选派团队成员在当地蹲点指导造林工作。当时正值罗城雨季,10多天内,龚榜初和团队成员每天颠簸3个多小时的路途,满身泥泞、浑身带水,深入基层指导造林,传授技术。经过指导,罗城甜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0%以上,造林当年实现少量挂果,这也为罗城今年全面脱贫增添了一份力量。个别农户因吃到了挂果的甜柿,尝到了“甜头”,还准备自己育苗栽种。近期龚榜初计划邀请当地相关人员到浙江等甜柿示范基地参观考察,进一步激发当地林农“要我富”变为“我要富”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