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强”榜单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盈利能力亟待增强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由《中国汽车报》社组织的2020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和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以下简称“双百强”)评选近日揭晓。“2020年‘双百强’榜单将清晰、全面地展示当前全球零部件产业的格局与趋势,看清国际领先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清楚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全球所处的地位和成绩,找差距,补短板。”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国汽车报》社社长辛宁说。
《中国汽车报》社对近300家企业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核实,以2019年企业汽车零部件业务营业收入为唯一评价依据,制作完成2020“双百强”榜单。德国蓓睿适国际咨询公司为榜单提供了国际零部件企业的数据支持,国际领先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对汽车零部件市场进行了深度分析,完成了2020汽车零部件企业双百强榜单解读白皮书的编撰工作。
德国蓓睿适国际咨询公司合伙创始人Jan Dannenberg表示,当前汽车产业转型加快,围绕C.A.S.E.(智能互联、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电力驱动) 趋势迫使供应商寻找自己的商业模式。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方寅亮讲解白皮书时指出,世界零部件百强企业营收保持5%增速,其中中国企业凭借多元化竞争优势增势突出,但能跻身全球前50的中国企业数量仍有限。具体来看,世界百强企业整体营收规模与中国百强保持同速增长。中国世界百强企业凭借传统细分领域(如商用车市场)优势、绑定大型整车厂、前沿领域开拓(如新能源)及积极全球化发展等,营收增速高于外资企业。
在2020国际百强榜单中,排在前五位企业是德国博世、德国大陆、日本电装、加拿大麦格纳和德国采埃孚。德国、日本、美国零部件企业排位靠前,是国际百强榜单中的主流企业,但仍有11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选,分别是潍柴集团、华域汽车、海纳川、均胜电子、宁德时代、中航汽车、广汽零部件、玉柴集团、中策橡胶、中信戴卡、法士特集团。其中,潍柴集团零部件业务收入总额以2164.67亿位居国际百强榜单第8位。这些中国企业代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先进力量,体现了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的实力。
同2019年的榜单相比,2020双百强榜在中国企业数据采集阶段增加了利润和研发投入两项指标。透过榜单背后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中国企业的规模化能力在增强。入围今年全球百强榜的中国企业由去年的8家增加到了11家,排名均有所提升;企业的整体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同比18年研发投入增长了33.85%,但行业平均研发投入仅有5%;企业盈利能力亟待增强,整体收入同比18年增长了10.96%,53家企业收入增长,利润增长却只有30家。行业平均净利率4.53%,和国际零部件公司6.7%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国有企业规模化优势明显,中国百强榜前10的企业中有8家具有国资背景;资本市场助推产业发展、民营企业潜力巨大;从区域分布来看,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汽车产业发达地区优势明显,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和上海5省市的上榜企业数量达到55%;企业加强了新能源、智能驾驶和核心动力总成技术的投入,这一类企业的研发投入均超过了收入的8%,四维图新去年的研发投入更是达到了51%。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付炳锋指出,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汽车行业尤其是零部件行业承受了较大的冲击,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较大风险和挑战。在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创新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掌控不够、很多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依然是行业共性问题。因此在新一轮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要抓住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机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补齐短板,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汽车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担当和贡献。
Jan Dannenberg指出,2020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伴随着COVID-19带来的危机,所有主流整车厂和汽车供应商或将出现萎缩与亏损。然而,从全球范围内看,中国汽车工业是一剂良好的稳定剂。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汽车供应商在并购方面非常活跃,中国的供应商和投资者已经成为了汽车工业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2020年将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良好的一年,中国汽车供应商也将在未来几年不断提升市场地位。
辛宁指出,从长远看,开放能更大力度地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开放将有利于车企导入更优质的全球资源,比如更优质的服务、更良性的资金、更先进设备、更前沿的技术、更高端的人才等。扩大开放,还会让中国与全球汽车产业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从研发的全球化、人才的全球化,到生产布局与市场的全球化,这种融合将向体系化方向发展,这十分有利于全面提升中国自主汽车与零部件品牌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