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谣言鉴别能力不足?专家直播解锁科学抗“疫”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于紫月
“喝茶抗新冠病毒”、“生姜抑制病毒”、“纳豆防肺炎”,这些谣言让人真假莫辨;营养谣言鉴别能力不高,平均得分65.8,每天吃早餐对近四成国民来说是奢望,近两成95后凌晨1点后入睡……如何掌握科学抗“疫”必备的防护、营养和运动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但国外疫情严峻,输入性病例仍有发生,做好个人防控依然重要。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减少人员聚集、保持室内通风等防护措施,科学均衡的膳食和必要的营养补充,能有效改善健康状况,增强自身免疫力。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明确指出“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有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与救治”。
3月22日,“打造健康防线,专家直播课堂”活动暨2020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启动仪式在线上举行。来自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环球时报、生命时报等单位的大咖云集,通过线上直播形式,解锁防疫营养健康干货,硬核科普“养生千万条,科学第一条”。
提升营养素养 助力疫情防控
营养是生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营养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经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建设主要指标体系。疫情当下,人们对于营养健康知识的需求迅速放大,但公众的营养素养并未随之显著提升,各类养生健康谣言频发。
针对我国居民营养素养欠缺、营养疾病多发、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本次活动发布了《国民营养素养报告》。这份汇集了全国1.2 万名受访者真实数据的报告显示:国民对营养谣言鉴别能力不高,平均得分65.8,刚过及格线,果汁可以替代新鲜水果、吃大蒜治疗感冒、虾皮是补钙冠军、喝大骨汤能补钙等谣言误信比率仍然偏高;国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动性较高,但对科学知识的甄别能力有待提高,半数人群很少主动验证真伪。
现场图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右)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三级职员马爱宁主任说:“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公众防控意识和能力,是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重要保障之一。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针对疫情防控和公众问题,发布了系列健康教育材料,其中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知识普及,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内容,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
视频连线图
在环球时报第一副总编、生命时报社社长吴天红看来,“吃的学问”对免疫力提升至关重要,但时下有关饮食的谣言在网络作乱,混淆视听。在抗疫的关键时期,生命时报等主流媒体有责任和义务为大众提供获取营养知识的专业通道,还有那些宝贵的、正规的核心信息。
科学补充 合理营养构筑免疫力
《国民营养素养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天吃早餐对近四成国民来说是奢望,同时四成国民早餐缺乏奶、豆制品,导致蛋白质和钙的摄入不足,过半数90后运动量不足,近两成95后凌晨1点后入睡。均衡全面的营养,合理的运动,充足的睡眠,是维持人体功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保障人体免疫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对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目前没有任何特定食物,比如茶、生姜、纳豆等能够帮人抵抗新冠病毒,但是通过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使身体处于良好状态,有助于提高抗病能力。第一,食物多样,每天至少摄入12种食物,应包含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第二,多吃蔬果、奶类、大豆,不以果汁代替鲜果;第三,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第四,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第五,合理选用营养素补充剂。
在饮食的基础上,每天要保证有一定量的活动:一是可在家里做一些简易的活动,比如原地跑或走、室内体操、下蹲、仰卧起坐、俯卧撑、拉伸等,时间不少于30分钟;二是在空旷人少或通风良好的户外,可进行一些户外身体活动,如慢跑、快走、体操等,同时能获得一定日光暴露的机会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