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菌花绽笑颜——山西省科技厅帮扶汾西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成为脱贫致富新途径
科技日报记者 王海滨
4月14日下午,山西省汾西县团柏乡茶房村村民和振伟正在他的大棚里采摘羊肚菌。“昨天采收了70多斤,今天也差不多。” 和振伟手里忙活着,喜悦写在脸上。他说:“尽管我们第一次种植羊肚菌,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技术,但这个收获已经相当不错了。”
茶房村和振伟大棚里成熟的羊肚菌。宋黄俊提供
茶房村是山西省科技厅在汾西县定点帮扶的5个贫困村之一。从2010年开始,科技厅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产业基础,不同的人口情况,不同的致贫原因,因村施策,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分别实施了玉露香梨、双孢菇、黄粉虫、中药材、木耳、蜂蜜等多个重点扶贫项目。目前,黄粉虫已出口欧洲,玉露香梨产业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汾西县新的支柱产业,中药材、药茶等产业成为新兴亮点。这几大产业不仅造福了所在的5个帮扶村,而且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贫困村,形成了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科技扶贫产业格局。
山西农大教授常明昌(右2)、山西省林校教授张江萍(中)在实地指导羊肚菌技术管理。宋黄俊提供
食用菌产业以前在汾西县非常少,山西省科技厅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转化、信息、资源”优势,积极协调融通资金、技术、龙头企业等产业链各要素。将农业攻关计划项目、科技承包计划项目、三区人才计划项目、成果转化项目逐一落地,积极协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落地,并以科技项目资金撬动和引导地方政府产业基础设施投入、企业家运营投入,邀请山西农业大学常明昌教授团队、山西省农科院潘保华研究员团队还有林科院等单位知名专家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帮助,历经10年时间,使食用菌产业从最初的马沟村一孔双孢菇窑洞开始起步,到现在已经发展带动起1座年产1000多吨、产值过千万元的现代化双孢菇龙头企业工厂,双孢菇产业、木耳、羊肚菌等产业在多个贫困村开花结果。建成木耳菌棒厂1座,年产菌棒20万棒,年可生产木耳4000公斤,试种灵芝成功。
茶房村现代化双孢菇龙头企业工厂。宋黄俊提供
目前,茶房村建成了集10座食用菌规模化种植大棚、菌料生产、初加工及苦头配套设施于一体的食用菌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可年产双孢菇20万斤。
今年,山西省科技厅防疫、扶贫两不误,聘请山西省林学院的张江萍教授全程指导,帮助该村建起4座春秋大棚试种羊肚菌,由和振伟等四户村民承包管理。4月12日开始出菇,目前长势喜人,村民看到过去想也不敢想的珍稀名贵菌菇在自己的精心培育下产出上市,高兴的无以言表。
每一筐双孢菇都装满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宋黄俊提供
茶房村羊肚菌技术指导专家、山西省林校张江萍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现在羊肚菌还属于珍稀高端菌种,在北方市场很少见到,因此市场潜力巨大。茶房村第一次种植羊肚菌就获得成功,尽管出现一些技术差错,但每个棚最少也能收入2.5万元。相信随着菇农技术的不断精进,产量会越来越大,利润也会越来越高。
为确保脱贫不返贫,更多需要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技术带头人”、“土专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科技厅还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让每个帮扶的贫困村都有一支永远不走的“技术带头人”,茶房村农民赵清刚,是个80后的小伙子,在科技厅帮扶下,他建成年产60吨鲜菇的双孢菇示范基地,已累计为贫困户发放工资20余万元、分红10万余元,不仅成为种植双孢菇的技术能手,而且成为带动全村贫困户的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