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寻找“生死在一起”的精神源头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3-12-07

寻找“生死在一起”的精神源头

■本报记者 陈晓杰 通讯员 罗 彬

第74集团军某旅二连组织野营拉练。曾庆丰摄

在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荣誉室一隅,陈列着3块不同寻常的石头。

这是连队指导员参加旅里“探寻红色血脉”活动时,从远在辽宁的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带回来的。

不久前,该旅遴选官兵组成“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一路行程两千多公里,沿着部队创建发展的历史路线寻根溯源。3块大石头、一袋泥土,被“生死在一起连”指导员安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中,跟着他辗转数地,从北方来到南方,继续见证这支部队的成长与荣光。

跋山涉水,这支小分队在纪念馆的文物里寻找先辈踪迹,在前辈英雄的家中聆听他们讲述战斗故事,走到部队曾战斗过的阵地,现地感受前辈的战斗精神……一路走来,他们究竟找到了什么,又带回了什么?

“这场阻击战打出了一支部队的精气神”

脚下是浓密的杂草,旁边是一片庄稼地。不远处的村庄,一座座房舍排列整齐,乡村公路穿行其间。在那些白色和蓝色的房顶下,乡亲们过着安宁又繁忙的日子。

历史,就在脚下。75年前,就在这个小山岗上,一支部队在伤亡近半的情况下,连续19次击溃了10倍于己的敌军。六天六夜,炮火浓烟滚滚,沙石纷飞,阵地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

如今,在温和岁月的滋养下,这块土地早已变了模样。“探寻红色血脉”小分队根据地图走到附近,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

“这能叫山?”中士李智望着眼前的小山岗脱口而出,“听历史故事、看影像资料,都不如走到现场震撼。我一直以为,我们的前辈守的是一座山。来了才知道,这个地方只比平地高出十几米。”

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战役的关键是打锦州。塔山位于锦州、锦西之间。这支部队的前身、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36团奉命坚守塔山地区的白台山一线阵地,与其他兄弟部队一起,阻止锦西、葫芦岛的国民党军11个师对锦州增援。

白台山7号阵地,就是一个光秃秃、孤零零的小山岗。国民党军用飞机炸、舰炮轰,重炮轮番攻击,阵地上地堡被掀飞,掩体被炸塌,交通沟被填平,焦土被炸翻面……36团官兵浴血迎敌、顽强作战,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死守不退。战斗结束,36团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团”荣誉称号。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场阻击战打出了一支部队的精气神。”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白台山英雄团”荣誉战旗作为百面战旗之一,接受了习主席和全国人民检阅。

炮火硝烟中走来的“白台山英雄团”,如今换羽新生为第74集团军某旅,白台山阻击战成为全旅官兵人人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

“前辈们的荣誉是从战场上得来的,‘白台山英雄团’的传人未来也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李智踏上白台山7号阵地战斗遗址,心中热血沸腾。他脚下的土层里,就有“白台山英雄团”前辈流过的鲜血和炮弹轰炸的焦土。

曾经,李智在比武竞赛上拿过名次,出国维和时面对过枪林弹雨。但是,此时此刻,他觉得“与前辈们比起来,自己那些阅历似乎不值一提”。

战场打赢,才是一名军人真正的骄傲。像是被一把神奇的“火镰”点燃了血性,李智坚信,“未来战场上我的战位请放心”。

去往白台山路上,一级上士侯东海惦记着自己不久后要参加的“装甲兵专业驾驶特级”考试。当兵16年,荣立3次三等功,手中的各种证书一大摞,但他心里的恐慌感更强了,时时处处想着要给班里年轻战友“打好样”。

此次探寻白台山战斗遗址,一到阵地,侯东海就陷入了沉思:“白台山一战,涌现出朱贵班长等许多战斗英雄。如果是我带着一班战士,迎接这场战斗,现在的我们能不能经得起战场的考验呢?”

参加“探寻红色血脉”活动回来后,侯东海直奔驻训场。战友们发现,侯班长的脸上多了一份凝重感,对每一个训练环节都抠得更细了。训练时,步战车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他带着班里战友们在车里一钻就是一天,全身没有一处是干的。

当班长,上了战场不仅要对胜负负责,也要对战友们的生命负责。侯班长说:“带着他们上战场,就要打得赢,带得回。”

“要让老班长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那时候,战友们见了面,互相问候的头一句话就是‘你还活着呢’。”92岁的老兵仇福林说,“上战场就是准备去拼命的,没有一个贪生怕死。”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